《韩国时报》:韩国异性之间存在纯友谊吗?

韩国《韩国时报》10月28日文章,原题:韩国男女之间有纯友谊吗?  关于“男女是否有纯友谊”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欧洲人普遍认为性别不是友谊的阻碍。然而在韩国,许多年轻人对异性之间纯友谊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关系往往潜藏着浪漫情愫,纯友谊不过是等待告白的前奏。虽然并非所有韩国人都持有这种观点,也并非所有欧洲人都认同异性间可以成为朋友,但两地的答案确实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吗?

当谈到此类话题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文化传统的影响。韩国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中“byul”(差别、类别)观念强调差异,“夫妇有别”提倡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以维持和谐。受“男女有别”思想的影响,韩国男女自六七岁开始在生活和教育中就分开培养。这种观念在现代韩国社会依旧有体现,例如,韩国依然保留女性大学的传统,而男性被要求服兵役。

相比之下,如今欧洲许多国家个人主义文化盛行,倡导性别平等。不过,这种观念可能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过去的西方社会对男女也有严格限制,例如,男女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不能见面等。欧洲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男女开始共同工作、学习,逐渐形成更为开放的性别观念。相对而言,东亚现代化进程较晚。这种现代化差异,或许比单一的文化因素更能解释东西方对异性间纯友谊的态度差异。

韩国的许多影视作品对异性关系的刻画,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对友谊的看法。韩剧中充满了浪漫元素,常见情节之一是异性好友在经历生活的种种考验之后,最终发现了彼此的爱意。例如,《请回答1988》等经典韩剧都以从朋友关系向恋人转变的情节博得观众的喜爱。

此外,韩国年轻人对社交媒体隐私的把控也值得关注。在韩国,年轻人常拥有第二个社交账号(小号),且不向恋人公开。他们常通过主账号来维持“完美生活”的形象,而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画面则保留在小号中。     

文化传统、现代化进程、媒体表达方式和社交媒体的使用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男女间是否存在纯友谊的看法。友谊产生关键在于人的灵魂和内在本质,而非性别或身份的限制。(作者大卫·A·蒂扎德,任伊然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