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报》:情绪和算法如何控制我们的思维?
德国《世界报》10月24日文章,原题:社交媒体:情绪和算法如何控制我们的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被既定观点所束缚。情感和算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判断。作为社会人,我们并不是孤立地生活,我们的行为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
现代媒体挑战大脑信息处理
现代媒体环境在这一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了比以往更大的挑战。每秒钟都有成千上万条信息在全世界传输,而每条信息都至少有15种不同观点。人们越来越容易接受先入为主的观点。在所有知识都触手可及的时代,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查阅某个主题的不同观点,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从医学角度来看,当我们阅读时,眼睛通过光刺激感知图像,并通过感觉细胞直至视觉皮层。大脑中的所有信息同时还需要被大脑的其他不同部分进行解读,来负责思考、学习和记忆。
而边缘系统对于我们思维的形成更为重要:它控制驱动力、学习、食物摄入,以及非常重要的情感。我们吸收的每一条信息也都带有情感色彩。所以我们很难做出中立的判断。根据我们情绪的不同,对信息产生的评估也会不同,而且还能在不同程度上识别欺骗。
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影响
由于我们每天通过全球网络可能体验到所有人的情感,因此可以想象战争、恐怖袭击、性侵犯、选举或自然灾害等事件对人们的观点形成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们对假新闻有多容易接受。人类本质上处在各种情感的混合螺旋上升中,会导致错误或带有色彩的观点形成。这反过来又引发了他人的强烈情绪,进而产生了更鲜明的观点。甚至还可能对社会、政治结构甚至名人的个人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大脑并不是一台永无休止的信息处理机器,它会随着持续的过度刺激而变得愈发疲劳。正是因为我们在日常媒体生活中面临着大量的刺激,导致认知资源耗尽,因此宁愿选择不需要仔细思考的简单观点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到所谓的光环效应:如果某人有魅力、友好或严肃,他们也会被接收者认定为值得信赖。尤其在政治脱口秀中,嘉宾和主持人不仅通过选择问题、设定发言时间等方式组织对话,而且作为公众人物,也是观点和情绪的投射面。如果我觉得主持人讨人喜欢,我也会同意他在讨论中的行为。但这种过程会导致“认知偏差”——在某些时候人们只能读到与自己想法类似的观点,这会让人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无法再批判性地与他人交往。
而另一个模型“可得性启发式”也清楚地描述了大脑如何形成意见:根据简单的经验法则来判断事实,而无需掌握精确的信息。例如,人们常常担心飞机失事,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这种情况发生概率仅为300万分之一。这种误解通常是通过媒体的个案报道或以一种类似电影的戏剧性方式呈现出来,进而导致许多人认为飞行比开车还危险。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媒体报道对人类心理及个人在各种话题的内在态度上产生多大的影响。
每个内容创作者的责任
最终,这种过度的刺激、情绪的影响和容易出错的启发,会让大脑评估错误,从而导致错误的观点形成和对事件的不充分反应。因此,每个内容创作者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如今,越来越多的记者不再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再将自己呈现为中立的权威。即使新闻业的全面中立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但追求这一点仍然应该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鼓励读者或观众通过差异化的反思形成独立观点。(作者费利克斯·M·伯恩特,青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