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图书市场的人工智能革命从现在开始

德国《世界报》2024年12月31日文章,原题:图书市场的人工智能革命从现在开始  在编辑的办公桌上,通常堆满了大量投稿和报告,其中绝大多数未经细读就被扔进了废纸篓。而那些被错过的稿件中,可能也隐藏着未来的畅销书。这样的遗憾对于出版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农场》就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绝。阿加莎·克里斯蒂和J.K.罗琳等作家的作品,在成名之前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拒绝。

为降低出版行业的经济风险,负责追踪书籍销售数据的市场研究公司Media Control与咨询及软件公司Bearing Point合作,推出了这款人工智能预测工具“Demandsens”,并且德国出版商从2025年1月起被允许使用该工具。据称,该工具可以通过分析销售数据、消费者行为和季节性趋势等信息,以平均85%的准确率预测书籍的销量。

斯坦福大学的乔迪·阿彻和马修·L·乔克斯曾分析2万多本《纽约时报》畅销书,试图通过算法解剖畅销书的成功密码。他们发现,畅销书往往具备某些特征:故事发生在城市;女主角28岁;更强调亲密关系而非性;以及角色喜欢狗胜过猫。人工智能是否能依据这些特征创造出一本畅销书?然而,“畅销书”在文学史上其实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自1891年《书商》文学杂志开始发布书籍销量数据以来,畅销书排行榜逐渐演变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旦上榜,更多曝光会推动销量进一步提升。

每年,书市都会被大量新书淹没。仅在德国,2023年就有约6万种新书问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出版社已将书籍及其作者的销售潜力作为出版评估的关键标准。他们关注哪些主题和封面、哪个书名更吸引读者,甚至连作者的社交媒体粉丝数量也成为考量因素。

然而,这种量化趋势可能并非完全有益。亚马逊Kindle的阅读数据显示,大多数读者未能读完托马斯·皮凯蒂那本800页的《21世纪资本论》。因此,在精装纸质版的出版中本可以节省不少纸张。除了经济考量外,人们更关心预测技术将如何改变文化生态。哪些书还能被创作?那些被预测成功率仅为2%的书是否还有出版机会?出版计划中是否还能容纳不合常规的作品?

一方面,机器的文学判断会比挑剔的评论家更加公平,人工智能会扫描每一篇投稿,为新人提供机会,让更多作者被看到。但另一方面,这也存在风险,文学作品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模式化、缺乏创意、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     

目前,这款工具完全依赖销售数据等定量指标,而非叙事技巧、风格或语言的趣味性等质量指标。玄幻小说或瑞典犯罪小说在今天流行,并不意味着它们明天还会受欢迎。因此,基于历史数据生成的“畅销模版”可能无法满足读者对新鲜感和惊喜的渴望。最近,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调查参与者更青睐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而非莎士比亚的作品。如果以这种评分为标准训练算法,那么它可能会低估莎士比亚的“成功率”,甚至否决其出版可能。(作者阿德里安·洛布,雨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