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相比本科,硕士学位并未帮人们增加太多收入

英国《经济学人》11月18日文章,原题:你的硕士学位是鸡肋么?  未来几个月里,北半球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学子选择继续申请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多数都会选择一到两年制的硕士学位,以期从本科生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脱颖而出。

缺少安全感逼人多读书

“人们选择深造的首要因素就是缺乏安全感,”纽约智库世纪基金会的鲍勃·希尔曼表示,“他们想要求职或保住饭碗,只能靠多读书。”

然而,相比于本科,硕士学位并没有帮人们增加太多收入。一项最新数据分析表明,许多学科反而让硕士的处境更为艰难。

在美国,读过本科的员工中有40%通过深造获得研究生学历。2011—2021年间,本科生数量减少15%,研究生数量增加9%。医生和律师等职业所需的博士学历变得愈发流行,但硕士学位仍占主导地位。英国更加内卷,本科生取得更高学历的比例高达80%。大量涌入的印度和尼日利亚国际生源,以及英国本土学生共同组成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求学浪潮。过去15年来,授课型硕士学位招生人数增加近60%。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员工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政府限制下,多年来本科学费维持在稳定水平,高校迫切希望通过扩招研究生赚钱。随着学龄人口减少,高校管理层意图通过深造教育的发展实现持续创收。

数据表明,21世纪以来,美国研究生学费实际增加近两倍。仅占总生源17%的研究生吸纳近半数的助学贷款。为了毕业后升职加薪的美好愿景,学生们忍受着高昂学费。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贝丝·艾克尔称:“赚钱不是求学的唯一目的,却是多数人的第一要务。”乍一看这场“豪赌”收益可观——美国本科员工比高中生多赚70%,硕士工资比本科生多18%。

然而,很多研究生出身富庶,本科成绩也比同龄人好。不论是否有高学历的加持,他们都能过得很好。因此,我们要将那些表现优异但不继续深造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比较。

专业、学校甚至性别都影响收入

数据表明,排除上述因素后,在普通人的一生中,硕士学位增加的收益不足5万美元,其中更有40%无法带来正向收益。35岁时,硕士的薪水并不比本科生高,这一结果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不论英美,专业是回报率的首要影响因素。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硕士的回报率很高,而数学等其他学科相对差些。令人担心的是,许多学科存在很大的收益负面效果。在英国,政治学硕士毕业生在30岁时比本科生工资低10%,历史和英语分别减少20%和30%左右的收入。这些专业的有些人之所以深造,是因为还没做好职业规划,因此他们可能会比目标明确、直奔职场的本科生收入更低。

选择学校也很重要,学费高低并不能等价转化为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名校往往会把一些项目包装得很“高大上”,回报却不尽如人意。相比男性,女性从硕士学位中获得收入增益的几率更大。尽管男性的平均薪资比女性更高,但继续深造的女性,工作时长更长,和低学历女性拉开的差距更大,其工作也更难被婚姻和生育影响。

欧美放宽贷款引发学费通胀

求学者应该仔细考量学位的回报率,政府也应重视起来。欧洲和美国政客就曾被指控提高求学成本。2016年,英国政府开始以宽松的偿还条件向硕士生提供助学贷款;尽管限制了贷款额度,但2006年起,美国联邦政府也放宽贷款发放条件,这些政策都引发学费通胀。政府是否应该对资助的研究生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未来,面对学费过高或收入增益有限的专业,高校可能会选择停止发放贷款,或是向求学者提出警示。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如今研究生教育“有点不受控制”。通过调整助学贷款机制可以改善这一现象,但新政府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仍未可知。(华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