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信仰之光 启润心“红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教育如同一脉脉甘泉,充盈着广大党员的心灵和肌体,如静水流深,润泽心田。
追寻“学思践悟强党性”的红色之光,启一条“学有所思”的“凝心铸魂”之途。抓好党员教育要在强党性上下功夫,引导党员干部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从红军长征的大地足印,到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实践,每一次历史的跨越,都离不开党员队伍的信仰弥坚。不管是“历城党史教育馆”中的星火燎原,还是“历城革命烈士陵园”中的不朽忠魂,众多典型人物事迹已然为“信仰”点亮“明灯”,照亮了“红途”。党员干部要注重在教育培训中强信念、铸品格,砺品性,以勤学补足精神之钙,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追寻“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光,启一条“学有所获”的“枝叶关情”之途。“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党员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钥匙管家”中感受对独居老人的真诚关怀,从“城市综合体”感受社区“软实力”挣出“硬家底”,从“节节芦笋”感受乡村产业振兴带给农民的真切利益……作为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为民一线耕耘,积极投身到党员教育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去。围绕工作目标、紧抓政策要点、贴合民生实际,订制“课程菜单”,将“多点”连接成线,对党员教育的内容“精雕细琢”,有序将经典案例“搬上”课堂,精准解决党员“需求”与培训“供给”之间的矛盾,让党员在“沉浸式”学习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更有所得。
追寻“质效结合促发展”的实干之光,启一条“学有所用”的“知行合一”之途。开展党员教育工作,需要的不是“花架子”,而是“实干功”。党员干部处在落实政策、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和最前沿,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以实干实绩把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变为“满意清单”。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员教育中以“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构建实用导向的教学体系,推动教研融合和成果转化,着力通过党员教育电视片“露天展播”“流动课堂”“线上课堂”,将“发现榜样”的模范力量、“我来讲党课”的精神鼓舞凝聚为为推动发展的前进动力,以更动人的故事、更鲜活的形式,让党员在身临其境中、学有所用,真正实现党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文/刘广达)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