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探访行①丨惠安崇武古城保护活化利用 奏响文化传承新乐章

【开栏语】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海丝泉州,全面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千年文脉赓续绵延。这座历史文化深厚名城,在深入实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展现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保护和活化案例,成为文化保护传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日起,闽南网推出《文化传承探访行》策划报道,走进历史文化遗迹及古城、古街、古巷等文化名片,聚焦各地文化活态传承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闽南网9月4日讯(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 通讯员 郭晓兵)尝一尝闽南特色小吃、看一看渔家角力非遗项目、探一探别具一格的惠女独特风情……穿行在泉州惠安崇武古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让每一个走进这座古城的人,无不感叹她的深厚与醇香。

“一城三山半面海,五门四街十八巷”,历经600多年天风海浪洗礼的崇武古城,内有人文底蕴,外有碧海银滩,是我国沿海仅存的一座保存完整的戍边石头城。

近年来,惠安县启动崇武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工程项目,坚持以“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为理念,致力通过修缮传统建筑、改造道路、整治管网、活化文旅业态、讲好古城故事等方式激发古城活力。

2023年10月,崇武古城活化利用项目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二辑)》。随着一系列创新之举如火如荼地推进,崇武古城正在“活起来”“火起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步一景、一人一物都变得“会说话”。

改善环境 古城居民找到幸福感

走进古城水关门,“水关关不住,万里春光如水漾”的感觉豁然开朗。

“崇武古城内有莲西村、潮乐村、靖江村、海门村4个村,常住居民3500多人。城内聚居着当年抗倭军队的后裔,因此几千人口就有98个姓氏,被称为‘崇武百家姓’。”走在古城巷子里,崇武镇潮乐村村民张跃阳对古城的历史如数家珍。

60岁的张跃阳,见证着古城的点滴变化。多年的村干部工作经历也让他对古城的发展了然于心。“谁最懂古城?毫无疑问,是这些原住居民。”

古城要发展,如何既能吸引外来游客,也能留住原住居民?2022年,惠安县成立崇武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工程项目指挥部,以《崇武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主蓝图,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1+N”规划体系,确保古城保护规划一脉相承,科学指导崇武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工作。

惠安市政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建龙表示,在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以主要街道为载体和先行区,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同时完善古城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改善居住环境,推动居民回流,重塑古城活力,并鼓励原住居民继续生活在古城中,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培训居民从事文旅相关行业。

“崇武古城的改变,给村民们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潮乐村党委书记占婉红表示,通过古城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还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新工作。

讲解员、导游、店老板……如今,在崇武古城内及周边,常常能见到村民忙碌的身影。从古城的守护者、传承者,到古城文化的传播者,崇武古城的原住民们不断适应着身份的转变,并寻求自我价值,用生动的话语向游客讲述着古城的过往岁月,张跃阳也是其中一员。“现在我不仅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渔家角力的传承人,同时也是古城讲解员。”张跃阳说。

和张跃阳一样在古城内工作的,还有村民张婧。2021年,张婧回到古城内,开了一家创意美食店,常与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游客打成一片,“我希望他们把属于崇武古城的美好记忆带回去,这就够了。”张婧笑着说。

古厝新生 “保与用”良性循环

古城外,海风依旧。

古城内,崇武古城的保护活化利用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街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展现崇武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得以修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经营业态进驻古城。

据了解,在修缮传统建筑过程中,房屋修缮团队运用出砖入石、水洗石、夯土墙、泥塑等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工艺进行修复,再现“古早味”。修缮后的传统建筑,如同一位位重焕光彩的历史讲述者,以其崭新却又沉淀着岁月的姿态,向游客娓娓道来活化利用后的卓著成效。

潮乐村党委书记占婉红介绍道,“我们现在所在的水关旅游服务中心,就是完成修缮的古厝,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够休憩品茗,还能更加了解崇武、发现崇武的文化故事。”

古厝活化利用后,新入驻的业态犹如灵动的音符,为古老的建筑注入新的活力。水关旅游服务中心对面,一栋同样完成修缮的小院,坐落着一家华服文创馆。唐制的齐胸襦裙,宋制的三裥裙,明制的马面裙……小院虽然不大,但是衣架上却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汉服款式。

2019年,“惠聚仙”华服文创馆的老板张美玲抵不过内心对家乡、对惠女服饰的热爱,毅然辞去在外当老师的工作,回到崇武创业,成为崇武古城内首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张美玲介绍,她的华服文创馆以租售汉服和惠女服饰为主,还有出售自己手工制作的簪花、饰品等,并为前来体验的顾客做妆造。“崇武古城建于明代,穿着明制的汉服在古城墙上拍照,十分应景,也能宣传古城。”

这些年来,张美玲坚持做一些宣传家乡的公益活动,想让更多人关注古城,来到古城。“崇武古城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需要年轻一代参与进来,作为崇武古城水关首位创业青年,我想尽自己的力量,把家乡打造得更好,让崇武古城这张地域名片更加出彩。”张美玲说。

“活”出精彩 引来游人如织

随着崇武古城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

对此,朝乐咖啡的老板蒋建东深有体会。“前段时间,有一位游客从潮州骑行8个小时过来,忍不住感叹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蒋建东表示,很多游客回去以后,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又能给古城带来一波流量。

“古城很有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也很热情,我觉得没有白来。”巷子里,从云南来泉州旅游的马女士正在拍照打卡。马女士表示,这次来泉州旅游,她做足攻略,特地留出一天时间到崇武古城。“这里不仅能看城看海,还能见人见物见生活。”

“我来过很多次崇武古城,感觉古城的变化越来越大。”趁着暑假尾声,李先生带着家人从福州来崇武古城游玩,顺便品尝崇武的特色美食。

近者悦,远者来。亮点纷呈的文化活动,热闹非凡的文创集市,被改造成咖啡馆、民俗、非遗展馆的古建筑,不仅让崇武文化“活起来”,更让崇武古城 “火起来”,展现出古城文旅业态的丰富多彩,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

人气有了,文化活了,古城的改造保护与活化利用仍要持续推进。水关门内,邻近城墙旁的5米宽马道和外侧排水暗沟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解决城墙与邻近范围排水需求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休闲惬意的观光道。

“古城改造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涉及方面众多,但工程实施工序必然从隐蔽的管网建设为先。”惠安市政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建龙表示,目前从西门到水关再到南门的路段,管网建设一期范围内的各种综合管网已埋设完毕,正在进行大范围的路面铺装施工,预计在今年九月底前全部完成,国庆期间就可满足游客的观光和体验需求。

活化利用 古韵新风相辉映

在崇武这座活着的石头城内,对文物保护、文化创新、文旅发展的探索永不停歇。

除了在完成修缮的古厝中植入新业态,完成古城街巷石板路试验段的管网落地,实现雨污分流,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外,崇武古城还不断加大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非遗保护、文史研究等工作力度,深入挖掘崇武古城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邀请规划团队优化完善崇武古城旅游组团和主次游线规划设计,努力打造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推进崇武古城保护与修缮相关工作,按照蓝图稳扎稳打地干,做到历久弥新、历久弥真,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

崇武古城,仿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舞台,向天南海北的游客展现属于她的精彩纷呈。这里的居民以岁月沉淀的故事诉说着生活的温度;传统建筑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低吟着历史的沧桑;新业态以创新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高唱着时代的旋律;而游客们则带着憧憬与感悟,在这里留下一段段交织着赞叹与思索的话语。

据悉,接下来,古城的改造保护与活化利用将突出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结合前期古城墙沿线的拆迁工作,以水关片区为重点,选取南城角、城隍庙、武功大夫第等主要节点和南门街、西门街、橹行巷、军营巷等主要街道作为启动区进行景观风貌和配套设施改造工作,先行先试,逐步推动古城的保护活化利用工作。

在古城中,每一个元素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说话”,讲述属于自己的古城保护活化利用故事,共同奏响一曲穿越时空、融合古今的动人乐章。